眼内炎已是临床上常见的灾难性的病变,在其诊疗仍存在诸多争议问题:如何确定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体,多种治疗方式的适应症选择,如何判断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与药物反应性眼内炎等鉴别诊断等,均是重点也是难点。眼内炎致病因素多,临床工作中眼内炎的诊断尤为重要,决定着能否有效控制疾病病情发展,对症下药,因此眼内炎诊断要从临床诊断、治疗性诊断、检查诊断三方面及时进行。
临床性诊断
眼内炎的临床诊断根据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表现和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特点对急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快速分析。
1.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表现:
外源性眼内炎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致病菌毒力强弱的不同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致病菌数量越多或毒性越强,病症发生越早且越典型。急性感染性眼内炎常发生于术后2周以内,而慢性感染性眼内炎则多发生于术后
6 周后[1-2];术后 4 d内发生的急性感染性眼内炎为超急性感染性眼内炎;术后2~6周发生的感染性眼内炎为亚急性感染性眼内炎[3]。术后 3 个月以内,称为早发性眼内炎,术后3个月及以上,为迟发性眼内炎。常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眼睑红肿、眼痛、视力下降、畏光流泪,球结膜混合性充血及水肿,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或角膜溃疡病灶,房水混浊或伴有前房积脓、晶状体表面纤维素性渗出、瞳孔区灰白色或黄白色反光、玻璃体呈灰白色颗粒样或团块样混浊,眼底窥不清甚至眼底红光反射消失等[4]。除了上述症状及体征外,迟发性眼内炎还存在一些慢性眼内炎的表现,如前房积脓小于1.5mm、以肉芽肿为主的葡萄膜炎、前房及玻璃体出现串珠样渗出、角膜后、人工晶体表面以及晶体后囊出现灰白色渗出斑、早期对激素治疗敏感等。
内源性眼内炎是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途径至眼内引起,在眼内血流速度较快的部位最早被感染,典型表现为首先在视网膜及脉络膜出现清晰的白色圆形病灶,随后蔓延至玻璃体及前房,可出现视网膜出血、前房积脓及葡萄膜炎症,病情进一步进展可引起视网膜坏死甚至视网膜脱离[5]。免疫力低下和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是易发人群,如慢性肾衰竭、糖尿病、肺炎、肝脓肿、消化系统以及泌尿系统感染、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等。内源性眼内炎患者眼部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眼红、眼痛及视力下降,常见的体征包括:眼睑水肿、球结膜混合充血、前房细胞、前房积脓、瞳孔区见纤维蛋白渗出、虹膜后粘连等[6]。
2. 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特点
治疗性诊断
眼内炎治疗性诊断,通过采集患者病史,辅助检查,根据眼内炎患者的临床体征以及不同致病菌感染后患者临床病症进行初步经验性诊断,主要针对急性、超急性眼内炎进行快速干预治疗(以下内容参考中国眼科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诊疗专家共识(2022年))
急性细菌性眼内炎:经验性治疗首选万古霉素 1 mg/0.1 ml 联合头孢他啶 2 mg/0.1 ml 玻璃体腔注射,并于 2~3 d 后重复注射,直至感染得到控制或行玻璃体手术。抗感染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是针对早期疑似患眼的治疗方法或在行玻璃体手术前的治疗措施,但应警惕并鉴别与万古霉素相关的视网膜毒性反应(如出血闭塞性视网膜血管炎)。对头孢类药物过敏的患者可选择二线用药方案,即万古霉素 1 mg/0.1 ml 联合阿米卡星0.4 mg/0.1 ml,既可全面覆盖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又对视网膜无明显毒性作用。
急性真菌性眼内炎:经验性治疗可选用两性霉素 B 5(前房)~10 μg(玻璃体腔)或伏立康唑100 μg(前房或玻璃体腔)注射。由于两性霉素B抗菌谱更为广泛,在病原体未知的情况下可作为首选,但需警惕两性霉素 B 的毒性反应(角膜内皮细胞减少和视网膜血管炎等)。因伏立康唑的角膜和血—眼屏障通透性良好[8],故除直接眼内注射外,自行配制滴眼液点眼以及口服或静脉输注,均可在前房或眼内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慢性感染性眼内炎:常用抗感染药物为万古霉素、头孢他啶、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等,用量和用法同急性感染性眼内炎。
局部频繁点抗感染药物,结膜下注射抗生素,如果用抗生素以后在短时间内的前方积浓能消失,支持诊断,也提示致病菌对抗生素敏感,玻璃体内注射抗生素以后浑浊减弱停止,提示致病菌对抗生素敏感(药物治疗前必须提取房水和玻璃体检验样本,为后续治疗做完善准备)。
检查性诊断
检查性诊断:药物干预治疗前须做房水和玻璃体的取样,对取样进行涂片实验和细菌培养实验,药敏的实验,为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目前眼内炎实验室病菌检查存在时间和准确性上的因素,根据文献的报道,染色后涂片显微镜下观察,阳性率是7.5%到36%,检出率与检验技术人员的水平和经验有关系。在专科的眼科医院机构,报道通过培养实验的阳性率也仅是34%—60%,事实上很多医生交流即使通过较高准确性的培养检查,即使培养结果出来,也需要3天以上,对急性眼内炎诊断和治疗无时效性。
总结
总结:众所周知眼内炎治疗,尤其是急性眼内炎的诊疗,重点在于早发现、快鉴别、快治疗,积极有效治疗既能减轻患者痛苦,更重要的是挽救视功能,减少视力损伤。
怎么样才能够快速的帮助医生判断这个病原学是关键,目前国内外一些专业眼科医疗机构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现有的先进检测技术,恒温扩增基因芯片检查、G实验(1,3-β-D葡聚糖试验)、LPS实验、GM实验(半乳甘露聚糖实验)、宏基因组测序等分子方法,1~2小时出结果,检测快速敏感,与传统的培养和涂片比各有利弊,希望新的检测技术能得到普及,让临床医生手中的武器更多,也更好的服务医生和患者。
搜一搜
人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