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内炎已是临床上常见的灾难性的病变,在其诊疗仍存在诸多争议问题:如何确定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体,多种治疗方式的适应症选择,如何判断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与药物反应性眼内炎等鉴别诊断等,均是重点也是难点。眼内炎致病因素多,临床工作中眼内炎的诊断尤为重要,决定着能否有效控制疾病病情发展,对症下药,因此眼内炎诊断要从临床诊断、治疗性诊断、检查诊断三方面及时进行。
临床性诊断
眼内炎的临床诊断根据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表现和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特点对急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快速分析。
1.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表现:
外源性眼内炎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致病菌毒力强弱的不同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致病菌数量越多或毒性越强,病症发生越早且越典型。急性感染性眼内炎常发生于术后2周以内,而慢性感染性眼内炎则多发生于术后
6 周后[1-2];术后 4 d内发生的急性感染性眼内炎为超急性感染性眼内炎;术后2~6周发生的感染性眼内炎为亚急性感染性眼内炎[3]。术后 3 个月以内,称为早发性眼内炎,术后3个月及以上,为迟发性眼内炎。常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眼睑红肿、眼痛、视力下降、畏光流泪,球结膜混合性充血及水肿,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或角膜溃疡病灶,房水混浊或伴有前房积脓、晶状体表面纤维素性渗出、瞳孔区灰白色或黄白色反光、玻璃体呈灰白色颗粒样或团块样混浊,眼底窥不清甚至眼底红光反射消失等[4]。除了上述症状及体征外,迟发性眼内炎还存在一些慢性眼内炎的表现,如前房积脓小于1.5mm、以肉芽肿为主的葡萄膜炎、前房及玻璃体出现串珠样渗出、角膜后、人工晶体表面以及晶体后囊出现灰白色渗出斑、早期对激素治疗敏感等。
内源性眼内炎是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途径至眼内引起,在眼内血流速度较快的部位最早被感染,典型表现为首先在视网膜及脉络膜出现清晰的白色圆形病灶,随后蔓延至玻璃体及前房,可出现视网膜出血、前房积脓及葡萄膜炎症,病情进一步进展可引起视网膜坏死甚至视网膜脱离[5]。免疫力低下和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是易发人群,如慢性肾衰竭、糖尿病、肺炎、肝脓肿、消化系统以及泌尿系统感染、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等。内源性眼内炎患者眼部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眼红、眼痛及视力下降,常见的体征包括:眼睑水肿、球结膜混合充血、前房细胞、前房积脓、瞳孔区见纤维蛋白渗出、虹膜后粘连等[6]。
2. 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特点